青岛崂山: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发布
10月24日,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正式发布《崂山区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》,拟通过实施六大攻坚行动,推动一批大项目建设,全域旅游新格局进一步优化。到2023年,全区旅客接待量增长20%以上;到2024年,旅游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;到2025年,全区旅游总接待量突破270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,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区、山海特色的世界旅游度假目的地基本建成。
●旅游秩序整治行动
综合治理旅游景区顽疾。解决旅游旺季崂山风景区、青岛极地海洋世界、石老人观光园等景区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,对游商浮贩进行动态治理。持续深化全域与景区、部门与部门、部门与街道之间的长效联动机制,实行崂山全域常态化联合执法。高效联动96616旅游咨询服务热线、88996000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等多个服务平台,及时化解游客投诉、纠纷。
集中整治“黑车”“野导”“野潜”“野飞”等非法经营行为。健全出租车、导游、旅行社服务质量评价机制,定期公布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等级评定结果,严查违法违规行为。规范海上小快艇、小游船、滑翔伞等业态发展,严厉打击违规经营行为,定期曝光典型案例。
深入整顿餐饮领域“欺客宰客”问题。积极培树崂山餐饮诚信消费形象,开展餐饮领域“欺客宰客”专项整治,严格落实明码标价规定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制度,督促餐饮经营者在显著位置标明商品名称、服务项目、服务内容、计价单位、价格等,依法从严打击缺斤少两、价格违法等行为。
持续净化旅馆业秩序。对旅馆、饭店、宾馆、招待所、浴池等经营接待旅客住宿的场所进行集中整治,严肃查处未按规定取得相关证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。加强第三方预定平台监管,严禁无证照商户在第三方预定平台发布住宿产品预定信息。
●景区品质提升行动
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。大力实施“上山下海”战略,以巨峰为中心,建设山顶循环线,通过索道、步道串联,实现太清、仰口、华严、九水互联互通的“大崂山”游览布局。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,高标准实施景区东线道路沿线综合整治,打造“最美滨海旅游风景道”。完善景区游览路网,贯通各游览区旅游步道;对接滨海步行道,合理利用山体、岸线和原有地形,修建流清—仰口沿海休闲步道,构建“慢游”交通体系。改造提升沿岸码头,完善游船、快艇等海上交通设施,新开辟太清—小管岛等航线,提升“海上观崂山”旅游体验。
突出抓好旅游秩序整治。实施以党建为统领的“1355”景区综合治理新模式,在九水、流清、仰口分别成立一个景区综合治理工作站,建立联席会议、联合执法、民主协商三项机制,强化景警、景街、景政、景社、景商五级联动,集中开展旅游秩序、交通秩序、摊点摊位、安全隐患整治和“星级商户”创建五项行动。及时答复和跟踪办理“96616”“12345”等渠道受理的旅游投诉。
突出抓好智慧景区建设。高标准抓好智慧景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,完善视频监控、AI识别、信息处理等信息化设施,强化旅游预约、流量监测、科学导流等智慧化服务应用,推动停车场、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旅游景区等全方位数字化升级。建设公共咨询和旅游信息综合服务体系,整合景区各类旅游资源,优化“一部手机游崂山”服务功能,为游客全面提供行程规划、网上预约、电子讲解、导游导览、餐饮购物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突出抓好文化品质提升。策划举办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”高峰论坛,有序推进太清康养文化展示区、华严法显文化体验中心、巨峰山海文化展示区、九水生态文化体验中心、华楼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。深化文旅融合、做足山海特色,叫响“文化崂山、魅力山海”文旅品牌。深入挖掘山海文化、老子文化、康养文化、农渔文化、红色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,打造沉浸式崂山文化体验馆。
●海洋旅游拓展行动
拓展海上旅游航线。实施旅游航线开拓计划,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有序开通崂山—奥帆中心海上旅游线路。持续优化线路布局,推出有效串联海岸、海湾、海岛和沿海主要景点的“一程多站”式海上旅游线路。
丰富海上旅游业态。加快发展帆船、游艇、皮划艇、潜水、冲浪、动力伞、水上自行车等海上旅游项目。规范海上垂钓,保障休闲垂钓业安全健康发展。有序引导海上休闲渔业发展,依托海洋牧场,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加快小麦岛、石老人等沿海一线海洋旅游项目开发,打造近海旅游示范标杆。
加强海水浴场管理。压实海水浴场管理责任,完善海水浴场管理标准,健全卫生、环境、服务、应急等管理体系,加强海水浴场救生力量配备,打造“最美海水浴场”。
整合旅游码头资源。配合市级部门完善旅游码头站点规划,强化码头公共资源属性。鼓励码头站点所属单位与船舶经营主体开展合作,实现码头资源开放共享。引导其他码头站点积极参与集约化经营,依法查处非法码头站点。
●全域旅游示范行动
项目引领积蓄旅游发展动能。抓好地中海俱乐部、沙港湾文旅综合体、市博物馆改造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;推进亚特兰蒂斯酒店、万豪酒店、极地海洋世界二期项目落地实施;力促崂特啤酒文旅科研综合楼、万里江茶业总部基地改造和啤酒公园等项目建设。
以文塑旅发挥资源禀赋优势。2022年底前高水平完成崂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区总体规划编制,打造区级非遗展演中心。开发一批高端文创产品和文旅体验场景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。发挥海尔家电博物馆优势,推出崂山优质藏品馆际联展,推进馆藏文物活化利用。
推动业态创新完善旅游要素。创新文旅玩法,依托VR技术丰富沉浸式文旅体验新场景,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公园,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石老人遗迹文化展示馆。培育龙头企业,丰富文旅业态,推动产业集聚,打造3个文创产业集聚区。
提升全域旅游品质。出台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提升软硬件设施,打造一批“最美景区”,培育一批“网红打卡点”,推出一批精品旅游场景和旅游线路。开展文艺演出、非遗体验、美术展览进景区活动,丰富景区文化内涵。鼓励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,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、虚拟展示等新型旅游服务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设置旅游投诉电话,建成网上分时预约和视频监控系统。
●旅游业态创新行动
拓展“旅游+”模式。开展“旅游+工业”行动,重点挖掘啤酒、家电、医药等工业文化内涵,培育精品旅游线路,建设全国工业旅游高地。开展“旅游+康养”行动,重点开发以海洋、森地、中医药为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,推进康养旅游基地、示范区建设。开展“旅游+农业”行动,重点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,打造流清湾、百果溪谷2个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片区,推出农业采摘、渔家风情、乡村民俗等10条精品线路。开展“旅游+露营”行动,做好相关规划,引入房车、帐篷营地等新业态。开展“旅游+婚拍”行动,做强“海誓山盟”婚庆旅游品牌,打造婚拍旅拍服务驿站5处以上。
积极发展旅游演艺业态。依托“山、海、城、湾”特色旅游资源,辅以增强现实(AR)、虚拟现实(VR)、混合现实(MR)、元宇宙等科技手段,策划推出旅游演艺项目。挖掘历史名人、非遗项目等资源,打造“庭院演艺”不少于8处。加快石老人海水浴场等音乐特色街区建设,打造城市音乐角不少于3处。
深化文旅融合发展。加快发展博物馆旅游,依托区内20家民营博物馆和1家国有博物馆资源,做强“博融万家”博物馆馆际联展品牌,策划推出崂山文博旅游线路3条以上。统筹利用名山、海洋、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,积极发展研学旅游,打造3处以上研学旅游基地,努力建设中国北方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。
延伸旅游消费链条。加快旅游产业全链条发展,建设一批高端餐饮店、特色餐饮街、音乐酒吧街,大力发展海鲜美食街。实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工程,引进高水平团队开发旅游“伴手礼”,擦亮“山东手造·崂山有礼”品牌。打造流清、仰口和南北岭片区3个民宿集聚区,培育10家精品民宿。大力培育“夜游、夜娱、夜秀、夜购、夜读”等夜间业态,创建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●基础设施优化提升行动
完善海滨消费设施。在沿海一线建设6处以上中小型旅游服务驿站,丰富休憩、餐饮、购物、阅读等功能。
优化旅游交通体系。完善旅游景区道路标识体系,加快旅游道路、滨海步行道、骑行道建设。加快景区景点及周边停车场建设,健全智慧停车管理平台,提升停车智慧化水平。
提升国际旅游服务水平。建立健全多语种崂山旅游咨询网站,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多语种服务、医疗保障、应急救援等便利化功能。
促“真金白银”直达企业!青岛政策通平台“十大典型案例”发布
青岛政策通平台上线三年以来,通过各区(市)、各部门、各单位和政策专员的大力宣贯,我市企业通过平台找政策、报项目、兑资金,形成了一大批企业使用“青岛政策通”平台获益的案例。10月24日下午,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召开“青岛政策通”平台使用“十大典型案例”发布会,旨在进一步发挥“青岛政策通”平台在惠企政策汇集、精准高效兑现方面的重要作用,在社会面形成知平台、用平台的浓厚氛围。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杨超发布了“十大典型案例”,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江长海主持了发布会。
“青岛政策通”平台是青岛市企业和居民政策获取、咨询和申报的首选平台,是解读惠民惠企政策的重要阵地、政府联系企业和居民的重要渠道。平台秉承“惠企政策最齐全 查询申请更方便”的理念,汇集国家、省、市、区(市)四级政策信息,集成在线申报、在线审批、结果公示、资金兑现、流程监管等功能,最大化减少企业申报材料、缩短审批时间,最大程度支持惠企政策一网通办、快申快享。平台相关工作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全国优秀中小企业创新项目,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政务公开创新做法进行肯定,被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省大数据局作为服务典型案例进行推广。
迭代服务平台,申报兑现一站通
政策通平台自创建以来,在各区(市)、各部门、各单位的通力配合下,不断优化升级。构建了完善的组织运行体系,组建横向覆盖80个市直部门单位,纵向延伸293个区(市)部门单位的平台运维队伍;建立了统一的政策发布解读专区,汇集超2.3万条政策信息、2.8万注册用户,累计浏览量突破410万次;实现了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,平台开发“政策计算器”功能,通过政策等级、企业属性、所属行业等6大类70余项标签为企业精准画像,靶向推送所需政策,确保企业应知尽知;搭建了全市统一的政策申报系统,利用部门间数据共享自动匹配企业的注册数据、纳税数据、社保数据、信用数据等内容,最大限度简化申报材料,目前已搭建民营、工信、市场监管和高新区工信等7部门的210余个政策项目申报流程,9200余家企业完成89个政策项目的线上申报,按期申报率达100%;推行收款收据电子化改革,制定标准化电子收款收据格式,将企业电子印章数据嵌入到平台项目申报流程中,实现了政策兑现从“面对面”到“键对键”的转变;开发政策项目审批系统,将过去各部门“串联式”审批调整为跨部门“并联式”审批,由企业“一对多”变为部门“多对一”,最大化缩减审批时限;实现“阳光化”政策兑现,将项目申报、审核、公示、兑付等链条全流程网上公开,让企业实时掌握项目申报情况、审批进度和资金到账情况,使政策兑现更公开、透明。
构建服务生态,线上线下全覆盖
为发挥平台在提高政策服务方面的“枢纽”作用,充分释放政策红利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,市民营经济局惠企政策服务在全局谋划、从细节着手,建立了从政策制定、发布解读、精准推送到高效兑付的闭环式公共政策落实机制。线上,通过政策通平台,实现了全市惠企政策的“一口发布、一口解读、一口兑现、一口服务、一口评价”;线下,组建了覆盖区市、镇街的290人的政策服务专员队伍,做到政策服务重心下沉、触角延伸、精准辅导、服务升级。开展“政策进企业 服务促发展”专项行动,会同市工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人社局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市税务局等重点涉企部门完成了41场宣讲活动,发布36期“政策速报”,服务超60万人次,让青岛企业真切的感受到了政策的实惠和服务的温暖。
聚焦服务实效,“基层”“企业”广受益
陆治原书记强调:“服务企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,各级各部门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,强化当好企业‘店小二’的服务意识,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”。平台帮助镇街等基层单位更加熟知我市的政策体系,更好的为企业开展政策服务,助力企业健康发展,真正的实现“点对点一站式、快速直达”服务。对平台的不断优化,对体系的持续完善,对基层的有效赋能共同搭起了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,真正贯彻了政府部门“政策更加精准,服务更有温度”的理念。案例中镇街、企业的真实获得感正是“好政策”“好服务”的试金石,通过使用政策通平台,基层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帮助,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扶持。
优化政策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,下一步,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会同相关部门、区市多渠道、协同化开展政策服务活动,厚植营商沃土,赋能万企生态持续宣传推广“青岛政策通”平台,推动全市200万市场主体知平台、用平台,充分释放政策红利!